最新公告:
新闻中心
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
来源:本站编辑 阅读:5341 时间:2009-04-22 10:06
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 2009-4-21阅读次数: 7次

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引起了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该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医改方案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实施新医改,必然缓解“看病贵”

承载了广大民众许多期待的新医改方案出台了,这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但却令民众拍手称好的一件大事。

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的一大亮点就是摈弃了市场化路线,回归公益本性。我们更注意到不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还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深化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有一个很微妙的变化,即“今后3年,要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五项改革。”这里“微妙的变化”就集中在“缓解”一词上。从“解决”、“着力解决”、“化解”、“破解”等底气十足的决心和承诺到“缓解”的留有余地,不难看出,这次新医改调子低了,步子更实了,正视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拿李克强的话讲,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我们不能有“轻敌”的盲目乐观思想,也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功近利思想。

其实,“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本来就是发展中伴生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条件持续改善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必然出现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人们生病时普遍想到的是去医院看医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硬扛”着;另一方面看病时人们普遍想的是尽可能到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这也是一个进步,但现实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却不适应这种日益发展的需求。

新医改提出,通过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使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同时,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药价虚高、过度治疗等不合理行为将得到抑制,“看病贵”必然缓解。

另外,新医改还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体现了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战略思维。俗话说: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光靠打针吃药,解决不了13亿人的健康问题。只有重视公共卫生,从源头上预防疾病,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才是解决全民健康问题的治本之策。

真正公益性,才能解决“看病贵”

对于此次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有关专家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加强医院的公益性,二是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这两大“原则”中,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能否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真正实现医院的公益性。

理论上,我们的医院一直是公益性的,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门口,我们都能看到“非营利性医院”几个大字。但是,医院究竟有没有实现公益性,不是门口的牌子决定的,而是看医院经费来源究竟怎样。

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下拨公立医院的经费是极为有限的,医生的工资、医院的日常开销基本上都要靠自筹,甚至医院的大楼建设、医疗设备也基本上需要自筹经费。一个公益性单位,却要时时考虑员工的工资奖金、硬件设施、日常开销,以及大楼的建设资金还贷问题等等,它还能够漠不关心自己每年、每月的利润状况吗?不用太深的理论知识,我们就能知道“非营利性”几个大字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而医院的趋利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所以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医院过分依赖卖药赚取利润,导致医生开贵重药、开大处方,也滋生出医药行业种种腐败现象,并造成群众“看病贵”。所以在新医改方案中,“以药养医”模式将被改变,而以安排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予以补偿。

提高医院的公益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使医院不必为一些基本的日常开支而紧盯着病人的钱包不放,医生也可以不必为月底的些许工资奖金而来个“小病大治”,专注于治病救人的热情就容易释放出来。

当然,保障了公益性医院的经费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并不是能够绝对保证群众看病就便宜了。人欲无边,医生并非圣人,如果不加大监管力度,医院可能一手拿着国家的钱,一手仍然不肯放下斩向病人的“刀”。但这些应是后话,如果不保证公益性医院的基本收入,那把举向病人的“刀”不仅放不下来,而且还会受到管理部门的“理解”甚至默示支持,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就难以改变。

医改不是解决看病难的速效针

眼下,医改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很多人在问:医改到底能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对于公众来说,希望医改药到病除,根治“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医改不是“速效针”,而更像是调养气血的中药处方。要想除病,必先补虚弱之身,日积月累,方可扶正祛邪,强身健体。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有各的难处,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过于超前或者滞后,都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例如,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2008年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达2.5万亿美元,占GDP的17%左右,人均医疗费支出达8000多美元,居全球之冠。但是,花费如此之高,卫生绩效却不高。同时,不断增长的医疗开支,已经威胁到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3000美元,2008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约4%,年人均卫生费用仅为900多元。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医改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考验着中国的智慧。因此,新医改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

医改之难,还在于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诸多领域,而每个领域又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很多问题相互牵连,“剪不断,理还乱”。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统筹全局,循序渐进。同时,医改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医改的每一项决策都要慎之又慎。

所谓“看病难”,主要是在大城市大医院看专家难。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辨证施治。如果说城市大医院是“主动脉”,那么,基层医疗机构就是“毛细血管”。要想让“主动脉”不堵,最好的办法是疏通“毛细血管”。新医改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着眼于“治本”。

所谓“看病贵”,主要是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过高。新医改提出,通过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使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将有所减轻。同时,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药价虚高、过度治疗等不合理行为将得到抑制,“看病贵”必然缓解。新医改还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战略思维。俗话说: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光靠打针吃药,解决不了13亿人的健康问题。只有重视公共卫生,从源头上预防疾病,让老百姓平时少得病,才是解决全民健康问题的治本之策。

医改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一个过程,需要有信心、耐心和韧性。倘若急于求成,只会事与愿违。

(责任编辑:龙彩霞)

文章来源:

www.39.net(2009-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