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青少年科技
顾建军:着重加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 谢宏 何沛苁 李忠明 阅读:696 时间:2019-07-01 17:52

360截图20190701175431329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没有技术素养的人被喻为新时代的‘功能性文盲’。当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与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落差,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落差。顶层设计不够,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短板。”

6月18日,在科技日报社、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暨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仪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提出,为了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技术素养,建议从树立“建设技术强国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入手,开设技术课程,做好技术素养的启蒙教育和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等,确实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和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顾建军介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体上对技术认识具有局限性、技术能力较为薄弱、技术类职业理想严重缺乏,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欠缺,技术素养之低,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痛点之一。这种现象与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极不相称的。

360截图20190701175327186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和国际发展的趋势出发,顾建军建议着重加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一是重视技术教育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树立“建设技术强国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技术不仅蕴含着世界观,而且蕴含着方法论。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技术教育更是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和人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不仅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匠精神以及社会适应性提高的基础,更是我国实现技术强国、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顾建军认为,我们应当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技术强国的高度审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技术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把中小学技术教育列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除“君子动口不动手”“技术是雕虫小技”的文化偏见,树立“技术强国从娃娃抓起”“技术素养为当代儿童基本素养”等基本理念,把技术教育的专业建设、机制建设、文化建设和“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支点。惟有如此,技术教育之路才能走上坦途,强国之梦才不至于因“起跑线上的缺失”而贻误。

二是借鉴国际教育改革有益经验,开设技术课程,做好技术素养的启蒙教育和培养。

在小学阶段,技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术素养的启蒙;初中阶段,技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技术素养的形成。长久以来,我们对技术教育的认识局限于技术的专业教育上,这是多年形成的教育误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技术教育,是通用性的技术教育,是综合性的技术教育,是普及性的技术教育。技术教育课程要想真正实现技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国民技术素养的提升,则技术教育课程的单独设置,不可或缺。

国际上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技术课程设置的经验值得关注,值得借鉴。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开设了“设计与技术”的基础课程,并将其列为5—16岁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以及全国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俄罗斯1993年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出发,改造了原有的技术类课程,建立了以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1—11年级的技术课程体系。美国在2000年出台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技术学习内容——K—12技术教育标准》,规定了幼儿园阶段到高中各个阶段的技术学习内容。日本在本世纪初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技术教育宣言》,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开设了“技术与家政”必修课程。新西兰、澳大利亚也在21世纪初,把技术列为中小学学生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独立设置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一体化技术课程,并形成了等级标准。

顾建军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走向强盛、走向引领,必须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建设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独立设置的技术课程,彻底改变该阶段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不协调的现状,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技术素养的启蒙教育与培养大有裨益,对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是加强技术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认识技术、使用技术、提升技术能力。

技术教育从它现代建构的一开始,就以双轨方式在教育的跑道上一路前行。一是独立设置的技术课程,另一个是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渗透,两者不可偏废。20世纪苏联的教学大纲、美国的STS教育与风靡当下的STEM/STEAM教育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多学科中渗透技术教育内容,包括在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非常有必要。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形成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认识与理解。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够在帮助学生打好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科中渗透技术教育内容并不是简单地把技术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叠加,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把原本独立、分散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活动的形式融汇在一起,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技术高度分化和发展的当代,技术学科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和实践论价值。”顾建军提出,应当使独立设置的技术类课程与渗透融合技术教育内容的课程,形成一种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以形成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是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企业联动机制,多方合力开展技术教育。

据调查,在技术高度融入家庭、社会生活的当下,学生的技术素养与家庭的诸多要素以及社会资源的供给紧密相关。虽然学校课堂是实施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础,但学校却不是唯一的主体,因为技术教育的过程不只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家庭与社会中。家庭和社会企业都是学校的合伙人,学校、家庭、社会企业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技术素养发展环境。

五是加强技术教育资源建设,为学生加强技术体验、开展技术实践提供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教育中,学生技术知识片面,技术活动频率较低、活动形式单一,严重缺乏技术实践锻炼的问题,这与技术教育资源的缺乏具有较大的关系。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顾建军强调,加强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必须关注多样化的实践空间和装备建设。除了要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里配备必要的工具、材料、设备、模型等设施外,还要开发更多更优质的课程教材、画册、多媒体作品,要建设体现技术教育理念与价值的技术学习中心。

教育家陶行知在短诗《三代人》中曾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说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配置专业的技术实践教室能够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为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体验、技术实践机会,为其技术素养的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