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政策法规
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来源:本站编辑 阅读:4149 时间:2012-02-28 09:04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和推动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行了部署,并作出决定。1月18日,巴中市委办公室将决定印发给各县(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党组(党委)、巴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本报现予以全文公布。

一、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文化强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更加深入,文化领域的争夺和交锋更加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巴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处于巴文化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巴中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资源十分厚重。四川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赋予巴中重大历史使命,既为巴文化复兴和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又为巴中文化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巴中改变文化发展落后面貌,实现后发赶超,多重优势和有利因素叠加,正迎来期盼已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重新认识文化家底,加快文化自醒,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作出特殊重要的贡献。

巴中建地设市以来,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发展低层次、低水平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文化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差甚远;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骨干文化企业,文化形象不鲜明,缺乏对经济的深层推动作用,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协调;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活,专业人才匮乏,领军人物奇缺,与巴中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和面临的竞争态势不相适应;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社会公平正义、法制观念有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等对社会成员引导和约束作用下降,文化对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的支撑作用亟待强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任务异常繁重。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加快构建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文化既具有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又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是引领和推动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当前,巴中正处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攻坚期,必须站在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高度,坚持治贫与治愚并重,推动文化适度超前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塑造功能,为加快巴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加快推动巴中全面小康进程。

各级各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建设文化强市的特殊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时代要求,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巴中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付出,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二、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原则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注重社会效益为首要追求,以满足全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坚持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和推动巴中同步小康。

到2020年,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域巴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批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形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体现巴中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文化形象大幅提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把我市建成巴蜀文化极地、巴文化中心、红色文化核心,建成足以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文化强市。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文化惠民、富民、乐民;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必须切实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狠抓改革创新,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下文化发展原则:

——坚持文化引领发展。实施文化适度超前发展,破除影响和制约巴中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作用,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文化特色发展。坚持走文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突出地域特色与吸收借鉴相结合,深入挖掘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巴中文化品牌,彰显巴中文化魅力。

——坚持文化创新发展。坚持打破现状、提升自我,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方法、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文化统筹发展。将统筹城乡、全域巴中的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始终,赋予“‘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崭新文化内涵,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坚持文化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形成文化发展多轮驱动格局,实现巴中元素世界表达,提升巴中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心聚力,增强全市人民加快发展、实现同步小康的坚定信心。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模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坚定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同步小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实、自律、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沽名钓誉、造假欺诈等不良风气,坚决铲除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土壤。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干群、警民、医患、师生、劳动和人与自然“六大和谐关系”,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文环境。深化“五创”联动,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宽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着力培育塑造新时期巴中人文精神。立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巴文化积淀,加大巴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传承“忠、勇、节、义”的古代巴人特色品质,弘扬红军精神,发扬巴中精神,赋予巴中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爱巴中、爱家乡活动,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巴中发展伟大事业的热情。深化提炼巴中文化特质和文化形象,扩大巴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规定论”、“唯条件论”,坚决摒弃僵化保守、评头论足、不敢担当等不良风气,塑造新时期创新奋进、文明诚信、友善协作的巴中人文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

创作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创作生产一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依托丰厚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单位和团体,创作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时代气息浓郁、具有巴中特色的文学、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文艺评论、曲艺及民间文艺等精品力作,塑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力争每年有一批作品入选国家、省级大奖。建立重大选题市场招标机制、重大作品立体开发机制、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文艺创作扶持和奖励专项资金,引进知名文艺家在巴中设立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加强应用性研究,服务改革发展。

(二)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振精气神。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整合宣传资源,构建有效的舆论引导格局,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健全主体明确、协调高效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加快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川东北信息高地。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上传播,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引导,切实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行政执法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整治规范网吧营运,培育健康、文明、诚信的网络文化。

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重大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建成市美术馆、博物馆、史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工人文化宫、望王山健身公园,新建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出版物销售中心、数字影视城,加快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县(区)建成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数字电影院、群众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展演中心,加快改变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状。

(二)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健全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十二五”期间,乡镇建成广播影视站、出版物发行网点、乡镇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转站、体育健身中心,优化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村(社区)建成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广播室,建成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推动社区与学校文化设施共享,发挥综合效益。

(三)强化公益性均等性文化服务。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服务的着眼点,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深入实施电视“户户通”、公益电影“月月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在新农村综合体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全民阅读”、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城务工人员读书报、看电影、听广播等文化需求,关心偏远农村、城乡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便民文体用品等文化服务网点建设。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逐步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场所,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六、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切实提升巴中文化整体形象和影响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提升巴中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巴中文化品牌,以品牌树形象、强传承、促开放。

(一)精心打造巴中特色文化品牌。突出历史悠久的古代巴人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精心打造巴中特色文化品牌。以考古研究为支撑,抓好巴文化遗址遗迹的抢救性发掘,深度开发巴文化,把巴文化特色元素植入城乡规划建设,建成巴文化世界遗存公园,把巴中建成巴文化中心、巴蜀文化极地,凸显巴文化风格魅力。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活动,将通江王坪村建成“红区第一村”,将巴中打造成“中国红军石刻标语之都”和全国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成红色文化核心。打响打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国”字号品牌,彰显巴中独特生态魅力,实现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巴中建成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城乡文化地标,建成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名山。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编制重点文物保护规划,建立文物预防性保护、安全监测等信息平台,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保护名录,确保米仓古道列入蜀道申遗成功,积极参与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完善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机制,传承历史文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加强对巴中特色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推广,扶持民间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巴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讲座和论坛,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丰富巴中精神、提升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

(三)推动巴中文化品牌走出去。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活动,积极推动新闻采访交流、摄影美术书法展览、文艺院团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抓好文化主题外宣活动,充分展示巴中文化发展成就和特色,促进巴中文化品牌形象传播。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增加文化产品对外输出。

七、加快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

坚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企业、项目、产品三要素,找准文化产业与社会需求的接口,以创意为灵魂挖掘资源、集聚资本、形成产能,以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强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推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确保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力争到2015年成为支柱性产业。

(一)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积极主动对接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城三带两集群”的文化产业布局。以巴城为中心,南江、通江、平昌县城为副中心,精心打造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等为重点,精心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带,构筑“穿越蜀道、走进米仓”的历史文化精品大道;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苏区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红军石刻标语群、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等为重点,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空山、镇龙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恩阳、白衣等古镇为重点,精心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带;以巴山民歌、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优秀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等为重点,精心打造民间民俗文化产业集群;以张思训、晏阳初、刘伯坚等为代表,精心打造名人文化产业集群。

(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表演会展、文化娱乐产业,形成“4+3”文化产业体系。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打造以巴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新格局。加强文化与现代新兴产业的融合,提升城市休闲、观光、购物、体验产业的文化品质。促进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实现文化创意与制造、建筑、包装、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会展、商贸、信息产业的融合,积极争办全国、全省重大交易、博览等展会活动,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

(三)强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条延伸、展现品牌特色、具有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一县一园区”,“十二五”期间建成南龛文化产业园、晏阳初文化产业园、兴文传媒产业园、南江米仓古道文化产业园、通江红军文化产业园、平昌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做强做大企业主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资金投入、项目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实施报业、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打造一批文化企业集团。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非公有制文化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本土文化企业与省内外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本市场融资,“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文化龙头企业。

(五)努力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引导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综合型消费,不断扩大文化消费领域,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

八、强化保障措施,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建设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文化强市,关键在党的领导,基础在人才队伍,支撑在政策措施。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巴中发展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改进工作方法,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新格局。

(一)切实担负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政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真抓善管,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发展的硬任务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落实。坚持管人和管事相结合、责任和权力相统一,强化党委宣传部门对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的管理,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行业归口管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落实文化建设党委领导下的工作分工负责制,定期会商协商,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强市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二)突出抓好文化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开放有序,不唯身份、级别、学历,注重真才实学,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特殊文化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对紧缺文化专业人才破格招录,对贡献突出的文化人才破格重用。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展文化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艺创作人才和基层文化人才五支队伍,着力引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加强市、县(区)社科联和文联等社团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资金,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文化人才。在职称评聘、教育培训、项目资助、表彰奖励等方面,平等对待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和民间文化人才。

(三)大力实施文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制,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政企、政事、事企分开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注重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创新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大力推进文化招商引资,引导知名企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

(四)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全面落实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地方配套经费和运行经费,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维护更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落实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的税收政策;市、县(区)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村(社区)文化建设;市、县(区)财政逐步增加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从各级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文化事业。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投资核准、信用信贷、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严格实施考核奖惩。制定科学可行的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干部奖惩结合、与干部使用挂钩。设立文化发展突出贡献奖,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和重大理论成果的扶持力度,对文化强市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建设文化强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催人奋进。全市人民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奏响建设文化强市的奋进凯歌,促进巴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