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病例——“XX地有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
谣言关键词
某地出现确诊病例、某地有人从外地回来确诊、某医院有确诊患者、某企业有员工感染……
谣言模板:地点+人数+确诊
此类谣言造谣成本极低,只要代入地点、人数,配合确诊、核酸检测阳性等关键词,一条疫情谣言就编造完成。
戳穿技巧:卫健委+搜索引擎+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求证
1.关注当地卫健委账号。通过每日发布的前一天疫情报告,即可轻松识破此类谣言。
2.网络搜索相关内容。针对此类谣言,权威媒体通常都会快速进行查证辟谣,因此很容易搜索到相关辟谣信息。
3.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各端口(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进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专区”,最全面、最快速的疫情相关辟谣内容供您查询。
二、关于食物——“XX中检测到新冠病毒”最揪心
食物类高频谣言
此类谣言抓住了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特点——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据此从食物下手,造谣某种食物上检测出新冠病毒,呼吁大家不要食用。
戳穿这种谣言,谨记最根本的一点,也是自武汉疫情开始,专家们便不断提醒的:新冠病毒传播主要途径是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可能出现气溶胶传播。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在室温条件下,病毒的存活时间非常短,即便是有沾染,也会很快丧失活性。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病例是因为吃,而感染了新冠病毒。
三、关于病毒——伪科学最唬人
核酸检测“混检”结果不可靠?新冠病毒变异了?治愈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依然有传染性?蚊蝇可以传播新冠病毒?中国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用酒精涂抹鼻腔可预防新冠肺炎的发病?……
这类谣言披着伪科学的外衣,把“没人比我更懂病毒”演绎得惟妙惟肖。
针对这类涉及病毒研究,看似“科学”的谣言,谨记这条原则:权威来源+国家级专家——从权威来源获取国家级专家的意见。切勿听信小道消息和不专业人士意见。
四、关于政策——对相关人群最具欺骗性
政策类高频谣言
此类谣言与政策挂钩,对特定相关人群有极大的欺骗性。识破这类谣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向相应机构进行求证。比如,看到“北京多条高速公路双向封闭”这种对交通出行影响重大的消息,切勿轻信,可向首发集团或122报警服务台进行求证,即刻了解真实情况。
五、关于民生——家庭群里最多转发
涉及民生的谣言,非常容易出现在“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
北京的妈妈@儿子:“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了,一定要静置两小时以上才能用,记住了吗?”
济南的妈妈@儿子:“海鲜大市场就要闭市了,看来海鲜都不能吃了。”
上海的妈妈@女儿:“地铁11号线因有新冠患者突然暂停了,你今天下班可不要坐地铁了啊。”
如果你也有一个这样爱着你的妈妈,记得先接受她的关心,然后告诉她这是谣言,不必担心。最后一定记得把对付一切谣言的万能法则教给她: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查询、搜索比较、权威媒体求证。
六、关于细节——凭空捏造最胡扯
造谣者绘声绘色编故事,细节丰富,情绪饱满,将确诊病例“西城大爷”,描绘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可恶形象。
七、关于热点——猎奇内容最不靠谱
新发地几万人被运送到河北唐山隔离?北京用大数据锁定35万人筛查病毒?北京地铁为防疫卸掉座椅?鄂牌车车主因新冠肺炎去世未挪车?李兰娟认为北京新冠疫情可能将全面大暴发?……
这类谣言都极富想象力,有的夸张,有的煽情,有的耸人听闻。因为内容猎奇,所以很容易成为热点。比如“鄂牌车车主因新冠肺炎去世未挪车”这条消息,当时引起了大量关注,甚至冲上微博热搜。而当大家沉浸在感动和惋惜之中时,却被证实为谣言。造谣者称自己是好心,而车主回应“我很气愤”。
遇到类似信息时,先冷静思考一下。巨大的数字、戏剧化的故事、夸张的结果,这些通常都是精心编造的谣言。大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取关注。
最后,再复习一遍,对付一切谣言的万能法则: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查询、搜索比较、权威媒求证。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是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全国性辟谣平台。辟谣我们是专业的。遇到可疑信息,欢迎通过各端口进行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