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门大学问。基层是由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组成的,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哪里,基层治理的重心就要落在哪里。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将“群众诉求大起底”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牵引性工作,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彰显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政治逻辑。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和依靠群众探索“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机制,到改革开放时期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再到新时代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始终扎根基层、深入基层、融入基层,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历史。新征程上加强基层治理,要从我们党领导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成就中坚定历史自信,从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巴州区基层治理实践的着力点,就是以群众诉求为突破口,以党政主导管理体制为支点,撬动并发展基层自治,建立统筹集成化、管理扁平化的基层治理结构。其核心要义在于,充分发挥党在基层治理中统揽全局的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系统性和集成性,把原本条块分离、资源分散的各方力量进行整合。
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逻辑和治理目标都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站稳人民立场,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走好群众路线,首先要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而每一类、每一桩诉求背后,都有“见微知著”的民心向背大文章。群众诉求起底得怎么样,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既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群众诉求大起底”把基层治理的现代逻辑简约为“人民期待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小目标”,在真抓实干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枫桥经验”牢牢把握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四川是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存在着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基层社会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等共性问题。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抓“群众诉求”就是抓住问题的关键。面对老难遗留问题、事权划分、干群矛盾等,要开门问政,根据群众诉求积极主动作为,同时发动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诉求化解,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把握好三个规律:党员示范规律,要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中的“头雁效应”,更加注重党员先锋引领和模范作用;精准治理规律,淬炼精细治理“绣花针”,摸索出一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学评估机制;预期效能规律,确保在预期效能的前提下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在权利义务统一的法治框架中分清是非、判断对错。
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弘扬基层首创精神的动力逻辑。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同构性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基层是一个关于国家、基层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结构性概念。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的主体,基层政权是党和国家联结基层社会的关键节点,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是否具有推动基层善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着国家的治理基础。只有尊重和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才能切实提升治理链条传导效率,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当前基层治理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多与基层事权划分及激励机制有关,这些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难度明显加大,给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群众诉求大起底”的工作实践中,也从三个方面着力激发基层创新动力。一是系统集成基层治理全链条,旨在厘清权责边界,理顺“条”“块”关系,形成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如何评价的闭环。二是激励相容的基层治理结构,一方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另一方面,强化反向的约束机制,防止层层转移责任、推卸责任。三是扎根群众的重心下沉机制,坚持把诉求起底、基层改革与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建立蹲点一线、一沉到底的工作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巴中市巴州区委书记余斌)